主页 > 教育培训 > |
学书第一步:必先能执笔 | |
作者:admin 时间:2015-05-28 14:58 | |
|
|
初学者开始往往忽视这些基础训练,随着书写水平的逐步提高,渐渐就会感到不合适的书写习惯成为书艺进步的障碍,想要纠正却已积习难改。因此,学习者在入门时便通过加强基础训练,养成良好而科学的执笔习惯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执笔跟选老婆一样,没有最好的,只有最合适的。 大书法家苏东坡说:“执笔无定法,要使虚而宽”,就是说执笔没有绝对标准的方法,只要手心留有活动空间,执笔灵便就行。
前人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,有龙眼法、凤眼法、拨灯法、二指法、三指法、四指法、单钩法、双钩法、捻管法、撮管法、握管法、搦管法、双手回腕法,等等。
对于非研究者,不建议过多去钻研这些名词,了解执笔法的主要意义,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,或努力训练和适应公认比较合用的执笔方式便可。
执笔无定法,话虽如此,却也并非无章可循。历代书法家在考察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基础上,总结出一套相对科学的执笔方法,对初学者而言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。 什么是最常用而且比较科学的执笔法呢?历代公推五指执笔法。 执笔法五指,相传是由“二王”传下来的,唐代陆希声得到后,再传至宋代钱若水,才公开出来。 五指执笔法,也称五字执笔法,以“擫、押、钩、格、抵”五字诀阐明了五指的作用。
① 擫(yè):指“五字执笔法”中拇指的作用。擫即指按之意。以拇指骨上节出力紧贴笔管内侧,略斜而仰。如吹笛时以指擫住笛孔一般。 ② 押:亦作压,指“五字执笔法”中食指的作用。押有约束、管束之意。用食指第一指节斜而俯地出力,贴住笔管的外侧,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,和大指相对地配合一起,约束住笔管。 ③ 钩:指“五字执笔法”中中指的作用。在大指和食指将笔管约束住的情况下,再以中指的第一、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,钩住笔管的外侧。 ④ 格:指“五字执笔法”中无名指的作用。格有挡住之意。无名指用指甲肉之际紧贴笔管,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。此动作亦称“揭”,揭有挡住和往外推之意。 ⑤ 抵:指“五字执笔法”中小指的作用。抵有托着之意。小指衬托于无名指之下,以增加力量,挡住中指的“钩”。
五指执笔法使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,用“按、压、钩、顶、抵”的方法将笔执稳,使手指各司其职,各尽其力,对立而统一于笔管。五指执笔,其中留有空间,执笔就轻松自然,用笔也能灵活自如。苏东坡说:“把笔无定法,要使虚而宽。”他这里虽说无定法,其实“虚而宽”正是“指实掌虚”这是一定法。“实践证明五指执笔法是比较合理的。
关于五指执笔法,有一套口决: 大指食指对着捏, 中指向里顶勾天, 无名指头向外顶, 小指帮忙不要歇。 指虚掌实虎口开, 腕平掌竖笔直立。
1、指实掌虚
“指实”,即五指齐力,力聚管心;“掌虚”,即手掌空虚,形同握卵。实践证明:指实就能和稳定;掌虚就会用笔灵活。而要做到指实掌虚,最好采取人们常用的“五字执笔法”。
2、管直腕平
管直,指笔管与纸面垂直;腕平,指手腕与纸面平行。康有为说:“欲用一身之力,必平其腕,竖其锋”。因为管直则锋正,锋正则能够“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”,以利用笔四面势全,八方出锋;腕平肘则自然会提起,这样悬肘用笔,既灵活又有力。
3、松紧适度 执笔要不松不紧,灵活掌握。一般情况是:写大字或初学写字执笔宜紧些,但也不能过松过紧。执笔过松,运笔无力;执笔过紧,指死腕僵,转换不灵,甚至发抖。张旭给颜真卿传受笔法说:“妙在执笔,令得圆转,勿使拘挛。” 世传王献之幼年练字,其父王羲之从身向后突然抽他手中的笔,竟没有抽动,因而得到他亲的称赞。不少人常以这个故事,作为传授笔法的要诀;也有些仿效此法以检验自已执笔的松紧程度,实不足取。且不说这个故事是否真实,如果执笔真的紧到了如此地步,怎好动笔写字?“不然,则天下有力者,莫不能书也。”(苏轼《论书》) 4、高低相宜 执笔高低可根据字的大小和不同字体灵活掌握,并没有严格的要求。一般说,写大字宜高些,写小字宜低些;写行草书宜高些,写楷书宜低些。 执笔高度要根据字体的类别、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,一般来说,写小字执笔要低些,离笔头一寸左右,太低了笔画局促不自由。写中楷或大字,执笔要高一些,约二寸左右;写大楷和草书笔管要再执高一些,约三寸左右。执笔越高,回旋的幅度就加大,更便于挥运。但过高了,影响用笔力度,下笔飘浮,无力无筋骨。执笔太低则使转笨拙。 |
|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【欧阳中石】如何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 |